脊柱矢狀曲度的測量及臨床意義
胡海剛綜述,譚倫審校
( 四川省 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骨科, 643000)
關鍵詞:脊柱,矢狀曲度,測量
中圖分類號:R687文獻標志碼:A文章編號:1005-8478(2011)02-0116-04
在正常生理狀態下,脊柱在矢狀面呈一“S”形,上承頭顱, 下連骨盆, 有頸 、 胸、 腰、 骶 4 個生理彎曲, 不但擴大了軀干重心基底的面積, 而且加強了直立姿勢的穩定性, 具有緩沖震蕩和力學傳導的作用, 是維持脊柱平衡的重要因素。脊柱矢狀位形態對維持正常脊柱的功能尤為關鍵, 要評估脊柱矢狀位的形態, 測量其矢狀曲度則顯得至關重要。 目前, 關于脊柱矢狀曲度的測量方法較多, 但可行性和可靠性不一, 在臨床上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也缺乏相應的聯系。 本文就脊柱矢狀曲度的測量和應用復習了近幾年來國內外的相 關文獻, 現綜述如下。
1頸椎矢狀曲度的測量
1.1測量方法
1.1.1Cobb角測量法在頸段,C1頸椎線為寰椎前結節中心線和后弓最窄處中心線的連線,C頸椎線為C椎體下緣的
sis,CLL)所提出的,即分別將C3、C6和C7椎體質心記作點 a、b和c,作C2椎體下緣中點A,連線Aa與bc相交構成的銳角即為 CCL角 (圖 3), 此時獲得的是全頸椎的角度, 當Aa線位于 bc線的背側時, CCL角為負值 。
1.1.4除以上3種方法之外,Borden氏法和Ishihara頸椎曲度指數[4]作為線性距離測量指標在臨床上也應用較廣,Bor- den氏測量法:即自樞椎齒突后上緣到 C7椎體后下緣畫一直線為 A線, 沿頸椎各椎體后緣畫一連弧線為 B線, 在 A、 B 線間最寬處的垂直橫交線為 C線, 此即為頸椎生理曲線的深度,又稱為弧弦距(圖4)。當C為正值時稱“前凸”,為頸椎正常生理弧度;C為零值時稱“變直”,即頸椎生理弧度變直;C為負值時稱“反弓”;Ishihara頸椎曲度指數(indexof cervicalspinalcurvature,CCI):是基于Borden法而產生的
(圖5),即作C2和C7椎體后下緣連線為A線,C3-6各椎體
22
延長線,C3~7頸椎線可為本椎體上下緣或共同構成終板的相鄰椎體的上下緣[1-2],不同椎體延長線相交或者垂線相交所形成的夾角即為 Cobb角, 即采用雙線法 ( 圖 1) 和四線法( 圖 2) 進行測量。
1.1.2椎體后緣切線夾角法 Gore等[ 3] 采用 Jackson生理性
應力線測量頸椎曲度, C和 C后緣上下角連線相交所成的銳
后下緣到A線的垂線分別為a3、a4、a5、a6,CCI則是a3~
a6之和與A值的百分比[CCI=100×(a3+a4+a5+a6)/ A],即頸椎曲率,正常值為10.9±15.3,若C3~6的后下緣位于 A線的背項側, a值記作負值。
1.2方法比較
Cobb角測量法方便簡單, 可靠性高, 四線法與雙線法相
27
比, 多劃的兩條垂線增加了人為誤差因素[ 5] ;在測量節段頸
角稱為頸椎角(cervicalspineangle,CSA),正常值是21.3°;
分別作C2~7椎體后緣的切線,相鄰切線之間的夾角稱為節段頸椎曲度,Harrison等[1]稱其為相對旋轉角(relativerotation angle,RRA),RRA之和即為絕對旋轉角(absoluterotation angle,ARA),若下一椎體后緣切線位于上一后緣切線的腹側, 角度記作正值, 提示頸椎前凸;相反位于背側則為負值, 提示反張,其發現頸椎曲度范圍是16.5°~66°,從而得出平
均頸椎曲度ARA為34°±9°;
椎曲度時,由于頸椎間盤呈楔形,椎體下緣直線與椎體后緣夾角通常>90°,且各椎體間的角度均不一致,所以Cobb法測量節段頸椎曲度誤差較大[6],椎體后緣切線夾角法為較好的選擇,因為后緣切線理論上更符合脊柱曲度的走行, 兩切線相交的角度能更準確反應曲度大小[1、7],CCL同樣也可以分析相鄰椎體曲度,但其作圖測量步驟較復雜, 實用性稍差; 在測量全頸椎曲度時: